世界睡眠日|如何睡个好觉?这份《健康睡眠说明书》值得收藏
人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一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,但“睡个好觉”成了不少人的奢望。3月21日是“世界睡眠日”,今年的主题是“健康睡眠,优先之选”。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特意准备了一份《健康睡眠说明书》,帮大家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提高睡眠质量。
一、为什么必须睡觉?
1、身体修复的“关键时刻”:睡眠是身体自我修复的“黄金时间”。深度睡眠时,生长激素分泌达到高峰,帮助修复受损组织、增强免疫力,让人在第二天元气满满。
2、大脑的“排毒时间”:睡眠时,大脑会开启“清理模式”,通过脑脊液冲刷带走代谢废物,如β-淀粉样蛋白。如果睡眠不足,这些“垃圾”堆积,可能会损害记忆力和认知功能,增加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风险。
3、情绪与认知的“调节器”:良好的睡眠能稳定情绪、提升专注力,让人更高效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。相反,睡眠不足则会导致焦虑、抑郁,甚至影响决策能力。
4、健康的“隐形守护者”:长期睡眠不足与多种健康问题相关,包括心脑血管疾病、糖尿病和肥胖等。优先选择健康睡眠,就是为健康投资。
二、什么是睡眠周期?
睡眠存在一个生物节律,即大约在90~100分钟的时间内经历了入睡期、浅睡期、熟睡期、深睡期和快速眼动期5个不同阶段的睡眠周期。
第一阶段(入睡期):是睡眠的开始,处于“打瞌睡”的状态,昏昏欲睡的感觉就在这一阶段,此时如果有人大声说话或者开门都能被惊醒。
第二阶段(浅睡期):这一阶段人的心率和体温出现下降,不会被一般的声音唤醒,但听到敏感的声音还是会被惊醒,比如有人大声喊名字或母亲听到孩子的哭声。
第三、四阶段(熟睡期和深睡期):这个阶段为深度睡眠状态,是充分休息的睡眠时间,一旦进入深度睡眠,就很难被叫醒。睡眠的生理修复大多发生在此时,比如人的生长激素,它能促进新细胞的生长和组织修复,是恢复生机和活力的关键部分。有些睡眠不好的人无法进入到深度睡眠状态,这也是有人感觉自己晚上睡了10个小时白天却依然没有精神的原因。
第五阶段(快速眼动期):在这个阶段,眼球会向各个方向快速运动,通常会有翻身的动作,并且很容易惊醒。但是通常情况下,人们不会记得自己曾经醒来,然后就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。这一阶段人的肌张力是最低的,此时被唤醒可能四肢都不能动,呈现一种临时性“瘫痪”的状态,只有等肌张力恢复了才能够活动。
在理想状态下,身体是按“睡眠-醒来-睡眠-醒来”的模式从一个睡眠周期过渡到下一个睡眠周期,并随着时间逐渐减少深睡眠,增加快速眼动睡眠,直到清晨醒来,感觉自己完整地、美美地睡了一觉。
三、睡眠误区都有哪些?
误区1 饮酒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
一些人认为喝酒可以帮助入睡,但酒精实际上会损害后半夜的睡眠质量,导致睡眠片段化,而且长期饮酒助眠还可能引发酒精依赖性失眠。
误区2 打呼噜表示睡眠质量好
打呼噜并不意味着睡得好,反而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表现,需要关注并寻求医疗干预。
误区3 随时随地入睡就是睡眠好
有人认为,随时随地入睡就是睡眠好的表现,其实不然,能够在任何地方快速入睡可能反而表明睡眠质量不佳或过度疲劳。
误区4 睡前运动有助睡眠
适量运动有助于改善睡眠,但临睡前运动可能会因大脑过度兴奋而影响入睡。
误区5 晚上失眠可以白天补觉
失眠患者中午补觉或晚上睡不好白天补觉都不是好办法,这可能会加重晚上的睡眠障碍。
误区6 睡得越多就越好
睡眠需求因人而异,长时间的睡眠并不等同于高质量的睡眠。
误区7 数羊能帮助入睡
这种方法可能会让大脑保持兴奋状态,反而难以入睡。
四、如何拥有健康睡眠?
1、建立规律的作息。每天固定时间睡觉和起床,帮助身体形成稳定的生物钟。即使是周末,也尽量不要打破这个规律。
2、打造舒适的睡眠环境。保持卧室安静且温度适宜,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,让身体彻底放松。
3、睡前放松身心。远离手机、电脑等电子设备,避免蓝光干扰褪黑素分泌,可以尝试冥想、深呼吸或听轻音乐,让大脑慢慢“关机”。
4、调整饮食与运动习惯。睡前避免摄入咖啡因、酒精和重口味食物。白天适度运动,但避免在睡前进行剧烈运动。
5、学会“清空大脑”。把明天的待办事项写在纸上,或者用手机备忘录“封印焦虑”,告诉自己:“今天的事情已经完成,可以安心休息了!”关掉屏幕,放下焦虑,给自己一个温暖的“睡眠仪式”。无论是泡个热水澡,读一本轻松的书,还是简单地深呼吸,都是让身心逐渐平静下来的好方法。
愿您好梦!